近年来,德惠市政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,加大资金投入,创新体制机制,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,加快推进了城乡交通一体化,为经济社会发展、百姓安全便捷出行和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。
一、落实主体责任,健全制度体系
为让农民兄弟走出泥泞、走上致富路和小康路,德惠市确立了“建路惠民、养路利民、管路为民”的工作思路,通过健全体制,理顺机制,探索出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子。
(一)明确责任主体。德惠市通过政府规章明确市政府是农村公路建管养责任主体,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公路工作领导小组,交通运输局承担具体工作,是实施主体。公路建设由市政府成立的建设管理办公室与公路管理段、乡镇政府组织落实。专养公路养护由公路管理段负责;乡村公路养护由乡(镇)、街组建的管理站负责。交通运输局乡道管理所监督实施。
(二)完善制度体系。自2007年开始,德惠市相继出台了《德惠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实施细则》《农村公路缺陷工程责任管理意见》《德惠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若干规定》《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意见》等规章制度,建立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,明确工作程序和操作规程,强化安全、质量保证措施,从政策层面保障农村公路健康持续发展。
(三)强化目标考核。德惠市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市政府对乡镇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,并制定了《乡村公路任务目标考核细则》,明确考核方式和检查赋分标准。年末检查时,由市政府领导带队,逐个路线进行检查赋分,排出名次,市政府每年列资20万元进行表彰和奖励。
二、公共财政主导,完善资金保障
为破解农村公路发展的资金难题,德惠市建立了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资金渠道,2007年以来,市财政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发展资金近8亿元,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6%。
(一)多元筹措建设资金。一是县级公路除省补资金外,由市财政全额投资;二是为解决贫困乡村“断头路”和行政村不通水泥路问题,2010年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,以市财政投资为主,免去乡村资金配套,坚定不移地破解难题。几年来,在乡村没拿一分钱的情况下,市财政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,将150公里断头路全部打通;三是乡村公路采取“五个一点”方式筹措资金,即:省补贴一点、市“以奖代补”投一点、乡村政府拿一点、群众“一事一议”筹一点、争取社会赞助一点,不足部分由市财政保底或争取社会赞助。
(二)稳定管养资金投入。建立以市财政投资为主、乡镇组织农民出工出劳或出资配套为辅的管养资金筹措渠道。2007年以来,市财政累计投入农村公路管养资金6000多万元。2009年以来,市财政还投入资金2.3亿元,新改建危(险)桥163座,将四五类危险桥梁全部消除;乡镇投资2000多万元,对公路进行春秋两季集中整修。此外,市财政每年投入县道除雪防滑资金60万元。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,为德惠市农村公路实现全面管理和养护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(三)主动化解陈欠资金。截止2007年,德惠市农村公路建设负债累计达到1.4亿元。市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,由市交通局组织对建成项目逐一审查、复检、验收,由市财政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认定,以财政为主、相关部门和乡镇村责任共担,研究制定了四年期债务化解计划。到2012年,历史负债已全部还清,而且没有发生新的债务,德惠市农村公路步入良性发展轨道。
三、完善运行机制,确保健康发展
为加强养护管理工作,德惠市确立了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调、以县为主、乡村配合”的管养机制,不断提升公路通行品质,农村公路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(一)规范养护运行机制。德惠市农村公路以专业养护为主,以农民出工出劳为辅,实行日常养护与集中养护、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的管养方式。按照县、乡、村道分级管理原则,县级公路通过招投标由专业养护队伍实施养护。乡村公路养护由交通运输局制定计划,小修工程由专业养护队伍实施,日常养护由各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组织养护作业队实施。同时,每年安排各乡镇组织农民进行春、秋两季公路集中整修。
(二)推动老旧油路改造。德惠市现有农村公路3396公里(含规划省道),其中超期服役的乡村公路1599公里,严重破损路段300多公里,部分出现“肠梗堵”现象。对此,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认真研究改善对策。由乡镇对辖区内破损路段进行调查,交通运输局组织技术鉴定、制定维修改建方案、提供技术指导,乡镇组织施工。2014年在朱城子镇进行试点,以镇政府为主体,筹措资金179万元,维修改建碎板水泥路4.4公里。2015年在全市推广“朱城子经验”,建立常态化农村公路维修改建机制,当年完成改造破损路段55公里。今年计划完成100公里。
(三)强化路产路权保护。建立了“政府负责、部门执法、群众参与、综合治理”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体系。2010年,经市政府同意、市编委批准,整合公路段和乡道所路政人员,组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大队。一是路政管理大队与乡(镇)、村形成三级联动协管机制。通过发放路政联络卡、聘请协管员等办法,构建乡镇政府、沿线群众、养路工与路政人员密切配合、城乡联动的路政管理网络,仅2015年就接到群众举报并得到及时处理的路政案件71件。二是形成治超工作管理常态化。按照“政府主导、部门联动”治超工作机制,每年集中开展治超会战,有效遏制了农村公路超限超载高发态势。三是完善农村公路标志。农村公路标志不健全,外地车辆常迷路,经过村屯和学校不减速,存在安全隐患。7年来,德惠市筹资270万元,为早期建成的1300公里农村公路设置标志牌1980块,新建农村公路增加标志设计,并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。目前,德惠市农村公路全部设置了标志牌。四是增设道路安全设施。在主要节点增设护栏、警示桩等安全设施,极大的消除了安全隐患。
目前,德惠市30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(沥青)路,1694个83.8%的自然屯通了水泥(沥青)路;农村公路MQI综合评定89%,绿化率达到95%。农村公路网络的形成和完善,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,支农、扶农、惠农作用日益彰显。一是拉近了城乡距离。完好畅通的农村公路,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,也拉近了城乡距离,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。目前,德惠市农民群众到县城的时间平均缩短了60%,农用物资、农副产品运输更方便了,看病就医更方便了,学生上学更方便了,城里的教师也有条件去农村学校上班了,为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农民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。二是繁荣了运输市场。德惠市坚持路延伸到哪里,客运车辆就跟进到哪里。全市现有客运班车448辆,行政村通客车率98.7%,村屯通车率96%以上,校车111辆,惠及学生1万余人。全市有经营性货车12960辆,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200万吨以上。城乡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空前繁荣。三是带动了农村经济。德惠市以农村公路为基础,发挥地源优势,确定了“三区三园”产业带,建设18个省市级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、10个县级样板村和27个先进村,形成了布海镇的瓜菜基地、郭家镇的果木基地、菜园子镇的西红柿基地、朝阳和岔路口的优质稻米基地等,以肉鸡、肉牛为主的养殖业遍布全市乡村。德惠市农业产值从2003年的33.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48.3亿元,提高4.4倍;农民年收入从3320元增加到12366元,提高3.7倍。
今后,德惠市将按照“建好、管好、护好、运营好”的“四好”目标要求,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工作,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、畅通水平和服务水平,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,让人民群众共享城乡交通发展成果。